MacBook Air 2018 一個月體驗心得
前言
終於迎來寒假,2019 目標中的「週更部落格」就從本週開始吧。
伴我數年的 ASUS S56CB(2013),其逐漸變慢的運行速度,讓我在去年 12 月另求新歡。
當時,Apple 正更新 Air 產品線,推出了 MacBook Air 2018,使我將目光放到它身上。
在臺灣地區開放訂購後,我馬上下了訂單。
隨後經一週的教育資格審核與配送,產品拿到手至今也經過了一個月,在此記錄產品體驗心得。
產品優點
1. 重量輕盈
以前的 ASUS 筆電逾 2 公斤的重量,除非必要狀況,否則是不會攜帶出門的。
MacBook Air 2018 只有 1.25 公斤,大大地提高了我攜帶出門的意願。
長時間背在後背包中還是會有些負擔,不過是還可以接受的範圍。
之所以沒有選擇 0.92 公斤的 MacBook 是因為我沒有打算追求極限輕薄。
300 公克的重量在我看來不值得貴上兩千元,更別說其效能比不上 MacBook Air 2018。
2. 顏色多樣、外觀一體性高
MacBook Air 2018 有三種顏色可以選購,我選擇了較為沉穩的太空灰。
顯示器邊框也改為黑色窄邊,讓顯示器在關閉的狀態下,螢幕的一體性變高許多。
相較於前代有些突兀灰色的粗邊框,真的好看非常多。
這次改版取消了蘋果標誌的背光效果,讓螢幕上蓋更加低調,我個人是滿喜歡這個改變的。
3. 配備 Retina 顯示器
這是我體驗下來最滿意的一點,Retina 顯示器解析度之高,色彩之真實,讓眼睛非常舒服。
上一次體驗到這樣的有感升級是在 iPhone 5c 到 7 Plus 時,當時也是讓我十分驚嘆。
使用過 Retina 顯示器就回不去了。
4. 配備 Touch ID 感測器
在使用 iPhone 7 Plus 的 Touch ID 解鎖、付款時,那是一氣呵成的順暢愉悅。
如今不用購買雞肋的 Touch Bar 也能享有方便的指紋識別功能,MacBook Air 2018 做到了。
輕觸電源鍵即可完成,喚醒、解鎖、進入桌面,可以說延續了 iPhone 7 Plus 給我的方便快感。
5. 配備第三代蝶式鍵盤
鍵盤在前代蝶式結構的基礎上,在鍵帽和底座間加入有機矽薄膜,解決前代鍵盤容易入塵的設計缺陷。
打字手感我很滿意,沒有前代鍵盤那麼乾澀。
鍵帽僅有印刷英文與當時訂購時選擇的第二輸入法,讓鍵盤看起來更佳簡潔。倉頡、大易我真的不需要。
鍵盤背光功能也讓我在光線不足的環境下使用的效率提高。
6. 原生系統為 macOS
由於我有從事 iOS 越獄套件的開發,所以原生系統是 macOS 讓我方便許多。
無論是 Xcode 的下載安裝,還是 iOS SDK 的取得,都無往不利。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產品缺點
1. 特定環境下,顯示器亮度不足
MacBook Air 2018 的顯示器最高亮度只有 300 尼特。
在某些較亮的環境下,例如陽光直射的戶外,讀起來會有些吃力。
不過一個月下來,會在這種極端環境下使用的機會非常少,不構成日常使用的問題。
2. 風扇運行噪音
MacBook Air 2018 採用主動散熱方案,風扇只會在處理器溫度約在 45℃~50℃ 以上才會啟動。
平時使用 Chrome 觀看影片,一旦調整播放倍速,風扇就會在短時間內開始運轉,有時運轉聲會大到影響觀影體驗。
不過切換至 Safari,發生上述情況的機率就減緩許多。看來 Chrome 真的太消耗系統資源了。
而散熱的出風口,依然還是在 A、C 面的轉軸之間。
3. 不支援 NTFS 寫入
我的行動硬碟、大容量隨身碟在之前 Windows 環境下預設的磁碟格式都是 NTFS。
macOS 支援讀取 NTFS,但不完全支援寫入,讓我還得重新格式化我的行動儲存設備。
未來將撰寫一篇貼文來分析磁碟格式。(相關貼文連結)
4. 第三方滑鼠支援度極差
我另外購入了支援藍牙的人體工學滑鼠來搭配使用,其藍牙連接效果我很滿意,很少發生連線中斷的情形。
不過 macOS 不支援第三方滑鼠的側邊鍵與平滑滾動。
於是我自行開發程式來彌補這部分的不足,講述開發重點的系列貼文將陸續推出。